查看原文
其他

是什么让你放下手机,去读书?


手机很好玩,但玩手机不会产生价值,而且在浪费价值。


手机是真的好玩,一玩就能玩一天,抖音也好玩,一点进去就能开心几个小时。


手机在很大程度上真的能度过无聊的时光。


但是,总有很多时刻,当屏幕熄灭的一瞬间,内心时不时会闪现一丝空荡荡的感觉。


花了那么多的时间在看空间,看朋友圈,刷贴吧,逛微博。


最后却什么都没有换来,没有产生任何的价值。


经济学上有个词叫做「机会成本」,意思是为了得到这种东西所放弃的东西。


套用在这里,玩手机也是有成本的,为了玩手机,需要放弃我们的时间、机会等一系列隐形的成本。


打个比方, 本来说好去做一天兼职,然后第二天却起不来床,睡了一上午,点了一份外卖,又玩了一下午的游戏。


这里的机会成本是本应该做兼职一天的收入。


本来说好要去图书馆学习的,但是却呆在宿舍打了一天游戏。


本应该在图书馆学习一天知识的时间的机会成本也同样被浪费掉了。


与其吸收零散碎片化的信息,不如多读书形成系统专业的知识。


当然,很多人说他们在手机上也能学到很多东西。


例如每天看新闻能够了解我们的社会,刷微博经常会发现新奇的事物能够丰富眼界,看 b 站时不时还能学到新的技能,搜百度也能找到很多问题的答案。


但这些,无疑都是碎片化的信息。


在《如何阅读一本书》这本书里,谈到阅读的目标分为两类,一是为获得资讯而读,二是为求得理解而读。


显而易见的是,绝大多数人属于第一类,为获得娱乐,资讯,消遣时间而玩手机。


而这类信息在本质上都是重复的,简单的,不会因为无法理解而伤脑筋。


这类信息很大程度上能增加我们的资讯,却不能增进我们的理解力。


而读书更趋近于第二类,是系统性,理解性的。


我们在读书的时候,更多的是去读我们并不怎么知道的东西。


这个东西的水平比阅读的人高上一截,在双方水准不齐之下,这个作者想要表达的东西,能增进阅读者的理解力。


而且一本书里面的内容往往是一个领域的知识,具有专业性和系统性,能够帮助我们更为深入地了解在该领域的必要知识。


在阅读的过程中慢慢理解和思考,可在与作者的沟通中学习到作者建立的知识体系,也能形成自己的认知和思考。


读书这件事可以去辩证地看待。


它既有主观的因素,例如读书的意识、方法、态度,动机。


也有客观的因素,生活的环境,读书环境,身边人的影响等等。


当然,我们不能只注重主观的因素,两耳不闻窗外事,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方法只会陷入死读书的怪圈。


同样也不能只注重客观因素,例如没有良好的学习环境,身边的人都在玩,离不开手机这些原因就认为没那个条件而不去读书。


这也正如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一般。


普遍性在于我们所有人都在读书,特殊性在于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读书方法和经历,都会有自己独特的感受。


一定要去读书而发现读书的感受,又通过对读书的深刻感受认识去更好的读书。


读书是一个渐进式的过程。


从不喜欢读书到喜欢读书的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,而是一个漫长的、渐进的、启发的过程。


这个过程一定要坚持,我从大一开始看书到大三,用了两年时间开始真正的喜欢上读书,喜欢上学习这件事情。


读的书也逐渐从小说转向政治学、经济学、历史学、哲学、心理学感兴趣的五大专业领域。


每天去图书馆读书不再是坚持,而是一种习惯。



图书馆

 
最近购买的一批书,计划用一年时间读完



《资本论》勾画笔记



《如何阅读一本书》勾画笔记



《人类简史》勾画笔记


我不反对玩手机,我平常也喜欢玩手机。


我反对的是每天把大把用于学习,用于活动,用于提升自己的时间拿去玩手机。


正如一天精力最好的白天,很多人把这段最好的时间和精力献给了手机。


在琐碎时间玩一会手机是消遣时间,在正经时间玩手机是消遣生命。


假期一定利用好时间多学习,多实践。


很多人说手机对学习的作用也很大。


我赞同这一说法,手机是一个工具,如何利用手机的快捷性,取决于我们自己。


手机学习的方式可以是,看视频学习、查询资料、看论文、记单词等辅助性的学习方式,合理地运用手机进行学习能够提升学习效率。


但是,想要真正地学习经典理论名著,还是要落实到书本上面,通过思考在书本中构建自己的理论知识。


手机是辅助性的条件,并非决定性的条件。


因此,必须从书本上学习和阅读书籍,辅之以手机促进理解和记忆,可以相对容易地学习理论。




来源:知乎

作者:事事而非也
链接:https://www.zhihu.com/question/303137880/answer/591763203
著作权归作者所有。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,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。



遇到人生低谷,怎么办?

2022届保研率排行榜 学校明细
2021届保研率排行榜 学校明细

2020届就业深造排行榜 就业报告明细
2019届就业质量报告排行榜(详情)
382所高校详细介绍👉学科、就业、保研

2021大学数据库
2022高考数据汇总(0406更新)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